用购买力迫使我们的支付方式“退步”,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有钱难花?

最近,总理主持的国常会上,通过了一份意见,主要就是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的便利性,就是为了老年人和外籍来华人员,要让多种支付方式并行,移动支付、银行卡和现金要并行。

当然,主要是外籍来华人员的呼声比较高。

欧美等发达国家,移动支付的普及率比较低,现在仍然习惯于现金支付和刷卡支付,到了中国,发现大家都在扫码支付,自己只能拿着银行卡,无处可刷,因为能够刷外卡的POS机,越来越少,有些地方根本没听说过,而小摊小贩,你跟他要pos机,绝对是为难他们。

所以,不少老外在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发牢骚,在中国消费,太难。

前一阵子,一个韩国女博士用流利的汉语说自己在中国遭遇的支付困境以及打车难等问题,尤其表示,需要改进电子支付。

现实困境有吗?确实有。

比如,中国的不少APP需要中国手机号注册,但是中国的手机号是实名制,尤其是近几年的电诈猖獗,对这方面的管控就更加严格,并没有一些国家会推出的“游客卡”。

如果想在中国申请银行卡,也比较困难。

根据中国银行的客服的口径,外籍人士想要申请银行卡,需要的有效证件,除了护照以外,还需要居留许可、“五星卡”等证件,也就是说,想要申请本地银行卡,至少需要有长期签证才可以,如果只持有旅游等短期签证,就很难了。

这是中国故意给他们制造困难吗?还真不是。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讲,困难是对等的。

比如手机卡的问题,不少国家确实是随便买的,但是,以大使馆的名义的诈骗电话,也是常常发生;至于银行卡,中国的短期签证者,想要办银行卡也很难。

谈困难,无可厚非,但是就真的那么困难吗?

如果那位韩国博士用自己韩国的手机号注册支付宝就会发现,对于外国人来说繁琐的功能没有了,但是该有的一点不少,不仅能绑定6大卡组织的信用卡和借记卡,还能使用线上打车软件实现叫车服务。

另外,韩国的国民银行,其实是可以发行银联卡的,再不济,中国国有大行在韩国的分行,也是可以发行银联卡的。

稍微做一下功课,其实并不难解决。

而在另一方面,老外们一边抱怨支付困难,一边又拒绝接受扫码支付,真的就是纯粹的习惯问题吗?

其实,互联网上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扫码和NFC Pay这两种方式,到底是谁先进,而本来的技术和商业方面的争论,就变成了意识形态之争。

不少海外IP网友,把扫码归为“中国式”,然后,就自主产生抵触情绪。

如果实在想刷卡,就得算经济账了。

为了吸引中国游客,中国周边的国家,基本上都接受了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中国式的支付方式,扫码、刷卡,热门地区可以做到“与国内无异”,而更先锋的地方,甚至可以比特币支付。

老外刷个卡这么难,本质上是因为,不划算。

举个例子,国外刷信用卡,会产生一个来自卡组织的手续费,不少商家标明,这笔钱需要自付,1.5%-3%不等,就连政府部门收款(比如移民局)都需要支付。

但是国内的扫码支付这个手续费,可以以千分之几乃至于万分之几来计算,商家完全可以自主消化这部分费用。

1.5%-3%的比例不可以消化吗?也可以,到量足够大的时候,商家是可以承担这部分成本的,毕竟你看,不少海外的商场,有专门针对银联卡的主动优惠,5%的折扣都是基础价,只要你买,这些都不在话下。

这才是真正的金主待遇。

可比数据显示,2019年,入境游客总数1.45亿人次,全国入境游收入771亿美元,占GDP的0.5%,也就是说,平均每人次消费532美元,约合3700元人民币,而2019年中国游客出境游人均消费为1.4万元。

老外想通过消费,成为中国市场上的金主,消费能力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当然了,现在中国恢复了此前不少免签政策,比如不少口岸城市72小时/144小时过境免签,海南岛的入境免签;去年12月份,给予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瑞士、爱尔兰单方面免签;今年又和泰国、新加坡互免签证。

朋友圈扩大,意味着这些国家的人,可以到中国来,当然主要还是得消费。

现在,政策也有了,技术上也不存在啥障碍,今年入境游客人数,可能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那么也就是说,用购买力迫使我们的支付方式“退步”,还是有可能做到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